top of page
搜尋

2022年施政報告建議書

作家相片: 林筱魯林筱魯

1. 主動有為,力拓新章


1.1. 改組架構,改變文化,提升效率

  「執行力」是市民對現屆政府的信心所在,是香港經濟復甦動能所依。香港的公務員素以勤懇服務及效率見稱,但不能奢望固有強調相互制衡及嚴格監管的體制及文化能儘快交出成績,特區政府必須立即改組架構,重新釋放公務員的動能與創造力,使其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確立特區政府積極有為的形象和實效。


新一屆政府重組了政府上層架構,擴至三司十五局,重新分配司局級的工作,固然值得肯定。現時應深化改革,尤其是針對需要攻堅的土地房屋問題,檢討及重整執行部門的行政組織架構及職能,改善各政策局及部門人員之間各自為政、效率低落的行政文化,避免職能重疊,政出多門,以提升施政效率。


1.2. 制定清晰復常路線圖,轉危為機

  不論疫情如何發展,香港必須為復常做好準備。「由亂及治,由治及興」不單在於堅定地抗暴抗疫,要維護國家安全和香港社會穩定,需要建構有為政府,主動創造條件,提振經濟,改善民生。


建議由特首親自統籌疫情復常的部署工作,制定吸引人才及資金留在及流入香港的全盤策略,積極推動重啟各類型盛事及活動,主動向外推廣招引,向社會各界及海內外各地展示香港再創新篇的藍圖,讓聚合全球能幹敢幹的人才及企業成為香港的新常態。


2. 加快房屋土地供應,提速提效提量


土地房屋承載社會民生運作,亦是香港未來發展基石。惟土地房屋是香港老大難問題,需立即加快供應量,讓市民安居樂業。


2.1. 精簡法例

  政府已開始著手理順各項法定審批程序,修改相關法例以加快土地開發流程。除此之外,我認為需配合以下改變,才能達到「提速提效提量」目標。


2.2. 精簡行政程序

  針對新發展區,土木工程拓展署應繼續將來自不同部門的專業人士放在同一屋簷下,以採用同一流程表推動項目發展,確保工程在既定預算及日程目標下推進。至於個別項目,不論屬公屬私,規模大小,均依靠各部門自行從嚴審批、把關,在沒有共同目標的情況下,各自為政、效率緩慢。縱使政府多年前已成立效率促進辦公室,但只是形式上把監管進度的工作判上判,成效適得其反。


  建議成立「地區項目管理辦公室」,並採用數碼管理系統,讓項目的審批及推行進度、以至拖延原因等等,在系統內一目了然。將涉及技術評估及審批的人員及權責置於同一辨公室下,以不損質量而提速提效為目標,強化協作功能,方便政府監管進度,徹底改善審批文件在部門間反覆循環,以至湮埋,拖延決定的情況。


  此外,「地區項目管理辦公室」透過減省部門間橫向傳遞資訊的行政程序,有助釋放專業及相關人才的創新動力和時間,肩承更多項目,紓緩政府內外的人才短缺問題,減低因虛耗人力時間而產生的成本,達至提速提效提量的目標。


2.3. 建立「大數據局」

  現時一個發展項目需經由不同部門審批,過程中涉及重重資料蒐集及評估工作。各部門既不一定有全面及定期更新的數據庫,又有不同準則,系統又不相連接,導致秏時耗費重覆調研,阻礙發展決策及建設施工進度。規劃發展所需資料涉及所有社會經濟範疇,不少政府部門、法定機構及公共服務機構皆已各自設有數據庫,毋疑有助針對內部衡工量值作改善,但未能做到互聯互通,強化跨部門及機構分析決策,建立智慧城市的管理基礎和促進創新科技發展。


  建議由特首推動,在發展局現有的空間數據共享平台的基礎上,貫連其它部門及機構的數據庫;並訂定路綫圖,將政府統計處改組成「大數據局」,統合各方數據,訂立合適法規,引導及監督數據使用。


2.4. 建立全域土地儲備策略

受制於土地供應不足,房屋供應長期供求失衡,樓價不斷上升。香港需吸取過往的教訓經驗,開展全域土地開發研究及數據庫,確保有足夠土地儲備。


  政府應以「一個香港」的概念,撇開新界與市區的差異處理方式,公布全域土地儲備策略,堅決展示建立土地儲備的決心。除有明確科學基礎支持的具保育價值地點以外,一概納入不同優次的儲備清單。土地開發及儲備的作用,不只限於住宅、創科及商業用地,還需確保有保夠的後勤用地予運輸物流、建築業及環保業等用途。


  當土地供應充足時,應考慮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讓私人發展商參建更多房屋,以平穩私樓樓價。一方面滿足置業需求,扭轉市民永遠買不到樓的想法,另一方面減低公屋平均輪候時間,提升社會流動性。

3. 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香港藉著「一國兩制」優勢,應發揮作為高度開放和國際化城市的特質,促進大灣區內人物、物流、資金流及訊息流,達致以己所長增益自身,服務國家所需。

3.1. 推廣灣區機遇,設立「灣區人才庫」

  香港應與企業及粵澳相關部門共同建立「灣區人才庫」,掌握向各城市、各產業的人才需求及優勢等訊息,從而制定出具針對性的專才計劃。香港應強化駐外經濟貿易辦事處的功能」,除了拓展經貿機會,亦應主動向內地其他省市、「一帶一路」及其他海外地區的人才,推廣大灣區的機遇,擴展「人才庫」。


3.2. 改革口岸管理模式,設立「灣區工作證」

  「一國兩制」強調的是制度上差異,而非關口的分隔。為便利於灣區工作的海內外人才於大灣區流動,建議增設「灣區工作證」。在保障國家安全的前題下,利用科技簡化粵、港、澳三地的出入境程序,讓持有灣區工作證的人員,不論其原國籍或戶籍,均可按工作和發展的需要,自由出入及居住在大灣區各城市,吸引更多人才進駐大灣區。


3.3. 改革貨物通關模式

  大灣區內的貨物通關程序繁複, 甚至出現兩地重複檢驗情況,窒礙大灣區內的物流速度。香港可善用一國兩制優勢,與內地及澳門海關研究,加強兩地海關資訊互聯互通,擴展綠色通道、電子鎖及全球衞星定位等科技的應用範圍至所有貨物,以進一步加快貨物通關流程。長遠而言,在維護一國兩制下,達致「兩地一檢」。


3.4. 以可持續發展為本,開拓發展機遇

  大灣區擁有龐大市場,區內各城市應該優勢互補,促進區內的流動性。由於香港市場的發展空間有限,亦面對勞動力市場困境,建議香港透過大灣區巿場規模,與灣區內其他城市合作推動環保、回收、新能源發展等綠色產業基礎,產生規模經濟效應,在綠色審計(green auditing)、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新能源發展、組裝合成建築等技術及規範方面制定「灣區標準」,並透過香港一國兩制優勢及國際城市地位,輸出「灣區標準」至一帶一路國家,以展示及推廣大灣區的發展模式,提升軟實力。


3.5. 設立「灣區數據庫」

  隨著中國經濟騰飛、數字經濟崛起,愈來愈多企業落戶大灣區發展。香港應利用對外開放的優勢,牽頭成立「灣區協作中心」,為海內外投資者提供一站式服務,如提供各大灣區城市的貿易、人流資訊等等,助他們開拓業務。在提供配對服務同時,亦可了解各行業的資金進出、人員流動、面對的困境等數據,從而完善「灣區數據庫」,綜合大灣區內各項政府服務,便捷內地港人生活,推動大灣區融合。


3.6. 發揮一國兩制優勢,協助灣區走向世界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地緣環境,香港應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善用十多個經濟貿易辦事處、海外辦事處的駐外平台,成大灣區各城市的對外交流窗口,並促進「一帶一路」建設,利用香港航運、貿易、金融等對外網絡平台,積極協助大灣區各城市發展,從而強化香港作為大灣區物流鏈、資訊中心的角色。


4. 智慧城市管理系統

香港人煙稠密、地少人多,社區設計佈局應以智慧型管理為本,照顧居民衣食住行各方面需要 。


4.1. 推動智慧城市管理

  儘快建立全面環境監察系統,針對地區每一個衛生黑點,實時監察,以助有效管理衞生、廢物處理等社區問題。善用資訊科技及自動化設施,並借助公營機構的資源及網絡,完善舊區管理。如利用資訊科技為三無大廈提供收集垃圾、智能門鐘,以改善環境衛生及治安,提供安老服務等社區配套。


  全力推動「智能道路管理系統」,調節交通流量,合理分配道路使用,便利市民作出合適的出行選擇,協助商業車輛調控綫路,減少路面負荷及運輸成本,以及因交通堵塞而產生的環境問題。


完善智慧城市管理基礎建設,推進利用創新科技協助各範疇的城市管理,強化監管及執法成效,減省人力資源。就此,政府應儘速完成「多功能智慧燈柱」試驗計劃,並立即推動全港替換及建設;明確將智慧城市管理基礎建設作基本要求,納入新發展區的規劃及建設,使香港躍進智慧管理世代。

4.2. 完善地區服務

  利用大數據及資訊管理系統,充分掌握社區需要及地區服務團體資源狀況,強化地區組織的效能與網絡,合理調配及補充資源,務求民生事務本區解決;並促進地方行政、服務團體結合,協助政府推動地區事務及城市管理項目,提升服務質素。


5. 認真保育,認真發展


保育及城市發展向來是平衡的試煉,需以科學為據進行環境保護、文物保育等工作,同時積極開拓具經濟及社會價值的項目。


5.1. 透過鄉郊保育,維持城市多樣性

  鄕郊保育跟純粹的自然保育不同,政府應推動文化、藝術、旅遊、保育、科研與及漁農產業的有機結合,鞏固本港文化生態內容,說好香港故事,因勢利導,促進休閒產業發展。


  保護偏遠鄉郊地區的自然生態、保育人文資源和歷史遺產,持續活化村落建築環境,以實現鄉郊資源永續願景。同時透過生態及科技研究,推動農地復耕,促進農業技術、生物科研的發展。


5.2. 檢討鄉郊保育政策

  北部都會區及大嶼山南部都能提供理想的示範基地,政府應構建新的平台,利用相關法規、以政策及資源引導,以有產出的可持續保育為目標,促成及支持各方持份者共同管理,令鄉郊成為不同的多元產業結合的新經濟亮點。

165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aires


Post: Blog2_Post
bottom of page